学科代码:1004
一、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前沿理论知识,系统了解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并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及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具备较好的学术潜力、创新意识及学术洞察力,具备有效获取知识、科学研究、实践技术、学术交流、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循学术研究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志于为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研究”:主要包括传染病的防治措施与策略研究;职常见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分子流行病学。
2. “卫生毒理学研究”:主要研究环境毒理学和分子毒理学,探索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毒理学机制。
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食品营养与健康、食品卫生与安全、烹饪营养与卫生、食品检验与品质控制。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四、培养方式
导师责任制: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专业知识,通过学位论文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2个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习不少于18个学分;选修课程学习至少修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最低学分,其中跨学科课程学习不少于2个学分;学术活动不少于2个学分。补修课程学分不计入总学分。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学 位 课 程 |
公共基础课 |
M999X026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秋 |
1.≥18学分(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在导师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选课); 2.“#”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方向研究生必选。 3. “*”为必修课程 |
M999X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春 |
M999X004_1 |
英语I (学术学位) |
2 |
秋 |
M999X004_2 |
英语II(学术学位) |
2 |
春 |
学科基础课 |
M25X022 |
流行病学II |
3 |
秋 |
M25X023 |
生物统计学II |
3 |
秋 |
M25X024 |
科学研究与伦理 |
2 |
秋 |
专业基础课 |
M25X025 |
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 |
2 |
春 |
M25X026 |
卫生经济学 |
2 |
秋 |
M25X027 |
卫生政策学 |
2 |
春 |
M25X028 |
环境与健康 |
2 |
春 |
M25X029 |
食物、营养与健康 |
2 |
秋 |
M25X030 |
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
2 |
春 |
M25X031 |
卫生服务研究 |
2 |
春 |
M25X032 |
医学科研基础与论文写作* |
2 |
秋 |
M24X018 |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含实验) |
3 |
秋 |
M25X060 |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
3 |
春 |
M25X021 |
高级统计方法 |
3 |
秋 |
M999X010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3 |
秋 |
M25X033 |
高级营养学# |
2 |
春 |
M25X034 |
高级食品卫生与安全学# |
2 |
春 |
M23X003_1 |
医学实验动物学# |
3 |
春 |
M25X037 |
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
3 |
秋 |
M999X016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
2 |
春 |
必选 |
选 修 课 程 |
选修课 |
M999X006 |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
2 |
春 |
1.至少选修8学分; 2.“*”为跨学科课程。 |
M25X038 |
预防医学 |
2 |
秋 |
M25X041 |
循证医学 |
2 |
秋 |
M24X024 |
医学科学研究基础* |
2 |
秋 |
M24X025 |
临床研究方法* |
2 |
春 |
M25X039 |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
2 |
秋 |
M25X040 |
学术演讲及科研汇报 |
2 |
秋 |
M25X042 |
健康教育 |
2 |
春 |
M24X022 |
组织病理技术 |
2 |
秋 |
M25X047 |
现代食品安全技术 |
2 |
秋 |
M25X048 |
现代微生物学技术 |
2 |
秋 |
M25X049 |
卫生毒理学 |
2 |
春 |
补 修课程 |
补修课 |
M25X051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
|
不计入总学分 |
M25X052 |
毒理学基础 |
|
|
M25X053 |
流行病学 |
|
|
M25X054 |
基础营养学 |
|
|
M25X055 |
食品安全与卫生 |
|
|
M25X056 |
食品检验 |
|
|
学术活动 |
2 |
|
必修 |
实验实践环节 |
4 |
|
创新创业奖励学分 |
2 |
|
与专业相结合,具体考核办法按学院规定。 |
出国(境)交流访学奖励学分 |
3 |
|
出国(境)交流访学3个月及以上 |
总学分 |
≥32学分 |
六、主要培养环节及考核要求
1.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通过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课程学习进行性评价及成绩判定。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补修课的考核由学校及学院统一实施。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由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实施。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方式为主,同等学力者补修的三门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课程学习设有过程考核,凡过程考核不合格者,该门课程判为不合格,不能获得学分。课程学习有一定比例淘汰率。
2.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20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院级不少于10次),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原则上校内3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校外参加的学术会议按天数折算,原则上1天为2次学术活动。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情况考核薄》,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实验实践环节
实验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留学生为要对象,开展试讲、准备实验、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低年级学生毕业论文等。
4.学科综合考核
在学位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开展对研究生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的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本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等。学科综合考核有一定比例淘汰率,考核结果设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考核结果为优秀、良好和合格的研究生,可按培养计划进入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开题。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研究生,三个月内重新进行一次考核。重新考核通过者,继续攻读学位;重新考核仍不合格者,延期一年重新进行考核。
5.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实施。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核由学院党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由学科点负责,主要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考核形式为采用PPT在学院范围内汇报本阶段课题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等,专家组(3-5人)提出相应意见或建议,以利于论文研究工作顺利进行。硕士生中期考核的结果共4个等级,分为:优秀、合格、警告(提交整改报告)、不合格(延期一年)。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的硕士生,可以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达到基本要求的硕士研究生,应给予警告,并要求其提交整改措施。二级学科点负责跟踪检查其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6.论文开题
硕士研究生须在第四学期期中完成论文开题。开题报告须在本导师组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等做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开题报告通过后应经指导教师、导师组及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点审批,并报研究生院备案。论文开题有一定比例淘汰率,开题报告一次未通过者,可在三个月内申请同意后重新开题。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应予延期一年。
7.论文中期检查
拟申请学位毕业生应认真总结论文开题以来开展的工作及取得成果,研究生导师应根据学位论文要求,认真检查学生自开题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核实其阶段性成果水平,并给与其指导意见,重点检查内容还包括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下一阶段工作计划、预计完成时间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及拟发表论文内容和计划。论文中期检查由学位点负责人担任组长、导师为成员的论文中期检查小组,对论文进行评价和检查,并对研究生下一阶段研究及论文撰写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8.论文预答辩
论文答辩前预审在第六学期进行。所有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需严格按照学术规范和论文格式要求撰写论文,完成学位论文初稿并经导师审查同意后,向所在二级学位点提出预审申请。论文预审由导师或导师组组织完成,预审结果上报学院。答辩前预审有一定比例淘汰率,预审合格者方可进入论文送审环节,未能通过预审的研究生,必须按照预审小组的意见进行认真修改和完善,再次申请预审。
9.论文评阅
论文评阅实行双盲送审。采用学院送审和学校抽选送审两种方式。学院根据相关规定,统一组织送审,寄送论文及评阅材料,并负责收集、整理专家评阅意见。学校委托研究生院以一定比例,按学科随机抽选送审论文。评阅意见收集后,由研究生院反馈给各学院。论文评阅结果为合格及以上者,方可进入答辩环。
10.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完成,答辩委员会至少应由五位(答辩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有关论文评阅、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具体要求按照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答辩通过,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七、学位申请成果要求
申请学位成果要求按照《扬州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科研成果基本要求的规定(试行)》(〔2018〕38号)执行。
附录一:核心课程描述
1.“流行病学II”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与健康状况在人群中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预防疾病及促- 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学科。近一个世纪以来,流行病学在防治疾病和促进人群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人群大型队列的建设和推进、分子和遗传流行病学等研究 方法的不断完善,基因组、代谢组、蛋白组和表型组学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更多临床和社区干预试验的实施,流行病学在阐明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控措施的效果及实施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力促进公共卫生相关学科的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将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到公共卫生领域,能独立进行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和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能结 合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和常用计算机统计软件等技术和方法,分析和解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资料,描述常见疾病的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环境、个人行为、心理、遗传和社会决定等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探索主要危险因素和病因;能基于实证流行病学方法科学评估公共卫生干预 措施的效果,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能组织和指导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实践活动。
2.“生物统计学II”
生物统计学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学问 题。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离不开数据的支持,随着各种人群大型队列的建设,基因、组学 研究的深入,健康大数据日益丰富,展现的数据间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而生物统计学为数据 的收集、分析、呈现和解释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和解决方案,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统计学思维和掌握统计学分析方法,是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正确评 研究结果的基础,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学生对解决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问题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具有全 面、深入的认识。结合公共卫生领域具体问题,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正确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能恰当地运用统计模型对各种类型的资料进行多因素、多变量分析,掌握模型应用的条件;制定 数据分析策略,有效地解决科学问题;正确展示和解读模型结果回答研究问题,运用统计思维为公共卫生和医学领域问题的解决提供判断依据。
3.“科学研究与伦理”
随着健康科学的飞速发展,医学科研伦理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医学技术 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仅影响着个体的健康和疾病诊疗,还涉及公众的健康与生物安全,涉及社会卫生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公平性。科研伦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是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生必 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员在医学科研中也经常面临一些伦理问题, 必须遵循我国相关法规和国内外相关伦理准则、指南等,使医学科研符合伦理要求。本课程将介绍科学研究人员的素养和科研过程,以及医学科研伦理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则,阐述公共卫生领域的主要科研伦理问题、相关法规与伦理要求,并通过案例分析提高研究生在医学科研方面如何分析科研伦理问题和如何遵循我国医学伦理的相关法规与国际的伦 理准则、指南等的实际能力。
4.“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
行为干预是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主要手段。国内外大量研究与实践都已证实,开展以健康 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干预是公共卫生最有力手段之一,是提升人群健康水平的首要策略。健康促进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行为科学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本课程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框架,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次关注健康的影响因素,介绍个体、人际、组织、社区等不同水平的行为改变理论,并应用上述理论开展健康促进项目 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5.“卫生经济学”
作为经济学与卫生相关学科的交叉,卫生经济学旨在明确卫生相关资源最优配置的原理, 从投入、产出维度为技术选择、卫生决策提供证据,优化公共卫生、健康相关决策,并促进其有效 落实,是公共卫生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科群的一部分,卫生经济学将为政策与管理研究学科提供基于投入产出的经济学分析理论,并成为该学科群主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生,掌握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健康需求及生产、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供需分析、卫生经济学评价、卫生政策制定与分析、卫生系统绩效、公平与效率理论等,明确健康、卫生服务 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课程旨在建立学生的卫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规范运用相应理论方 法,对医药卫生政策和现象进行分析。
6.“卫生政策学”
卫生政策学是在综合把握公共政策和卫生系统规律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卫生政策的制定、 执行、评估、终结等卫生政策过程的一门科学。它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属于公共政策学范畴,具有公共政策学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学生掌握政策学基本理论、步骤与常用方法,能初步学会借助政策制定科学程序进行卫生政策分析与制定,为培养一流的公共卫生管理者打下基础。
7.“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 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 保护人群健康目的的学科。一直以来,环境与健康在揭示自然生活及其工作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防治环境污染、预防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应掌握环境与健康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在公共卫生领域熟 练应用常用的环境与健康研究方法,并具备独立组织开展环境与健康研究设计和调查研究的能 力;能结合流行病学、毒理学、生物统计学和常用计算机统计软件、暴露科学等技术和方法,阐释 自然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间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有害和有益环境因素,并能组织和指导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实践活动。
8. “食物、营养与健康”
本课程将在预防医学本科的基础上进一步讲授食物中传统营养素、天然活性物质、膳食模 式与健康、营养流行病学、营养组学、理论模型指导下的特殊人群的营养干预策略、食品中的微 生物污舞和化学物污染及风险评估等,为研究生今后从事慢性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9. “毒理学原理与方法”
毒理学是公共卫生专业的基础课程,关注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研究存于大气、水、土壤、 食品等各种介质中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确定安全限值和预防措施以避免 过量接触有害因素对机体造成危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熟悉外源性 化学物在体内转运转化的规律和机体反应、外源性化学物毒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对靶器官和非特 异性靶器官的毒作用特点,掌握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了解常见(重点)环境污染物的 健康损害的生物学机制及可能的干预环节,了解实验室实验质量保证体系及原则,了解毒理学 实验结果外推至人的基本原则,了解国家(国际社会)对化学物安全管理策略、化学物的健康风 险管控原则,熟悉化学物毒性评定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和程序,为将来从事预防医学和公共卫 生事业打下理论基础。
10. “卫生服务研究”
通过本课程学习,研究生将了解全球化背景下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理论、内容、重点及进 展,掌握卫生服务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技术。树立以人为本的卫生服务思想,树立全民健康 理念,了解我国以人群健康为目标的卫生服务体系,数立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 服务理念。具有从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和决策者的角度,从卫生服务需要(求)、利用和卫生资源配置三方间的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卫生服务的计划、组织、实施及评价等问题的能力。
附录二: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目录
序号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出版者 |
备注 |
1 |
医学统计学 |
陈启光,东南大学出版社 |
著作 |
2 |
卫生统计学 |
方积乾,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3 |
预防医学 |
傅华,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4 |
环境卫生学 |
杨克敌,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5 |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 |
梁友信,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6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孙长颢,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7 |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 |
刘续宝,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8 |
现代分子生物学 |
朱玉贤,高等教育出版社 |
著作 |
9 |
毒理学基础 |
王心如,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10 |
医学微生物学 |
李凡,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11 |
现代营养学(第九版) |
Bowman BA等著,荫士安等译。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12 |
中国营养科学全书(上、下) |
葛可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
著作 |
13 |
营养学: 概念与争论(第8版) |
塞泽尔,惠特尼编著,王希成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
著作 |
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 |
信春鹰,黄薇。中国法制出版社 |
著作 |
15 |
食品标准与法规 |
艾志录。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16 |
食品安全监测技术 |
朱坚, 邓晓军。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著作 |
17 |
食品质量安全监测新技术 |
孔宝华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18 |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 |
旭日干,庞国芳。北京:科学出版社 |
著作 |
19 |
营养学报 |
中国营养学会、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
期刊 |
20 |
动物营养学报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
期刊 |
21 |
食品与发酵工业 |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全国食品与发酵工业信息中心 |
期刊 |
22 |
食品科学 |
北京市食品研究所 |
期刊 |
23 |
The Lancet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24 |
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 |
Wiley-Blackwell 出版 |
期刊 |
25 |
Malaria Journal |
BMC 出版 |
期刊 |
26 |
BMC Public Health |
BMCr出版 |
期刊 |
27 |
LWT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28 |
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29 |
Nutrition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30 |
Nutrition Research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31 |
中国环境科学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期刊 |
32 |
环境科学研究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期刊 |
33 |
生物工程学报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期刊 |
34 |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期刊 |
35 |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
中国药理学会 |
期刊 |
36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中华医学会 |
期刊 |
37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
中华医学会 |
期刊 |
38 |
实验生物学报 |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期刊 |
39 |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中国微生物学会 |
期刊 |
40 |
营养学报 |
中国营养学会 |
期刊 |
41 |
Toxicology in vitro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42 |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43 |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44 |
Foodborne pathogens and disease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45 |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46 |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part a current issues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47 |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48 |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49 |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50 |
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
Elsevier出版 |
期刊 |
附录三:编写成员
钱莉,卢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