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操守,德才兼备,身体健康;(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护理学专业知识,具有合格的临床专科护理工作能力;(三)具备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和能力,能独立解决本专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掌握临床护理教学技能;(四)具备查阅本专业文献的能力,能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学习并掌握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针对临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对策;(五)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中医康复护理”: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的康复进行研究,评估积极的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对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
2.“急危重症护理”:对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及危重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方法及成效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急、危、重症、创伤病人病情的综合评估,了解病人的整体状态;通过监测技术、急救护理操作技术、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促进患者的愈后和心理健康。
3.“社区老年护理”:进行老年人常见疾病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以及健康素养、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了解老年人健康风险,指导老年人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疾病危险因素,促进老年人身体、心理、社会、环境健康,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社会支持。
三、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学制3年,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与导师指导
1.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行第一责任导师负责制下的双导师培养模式。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为第一责任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实行第一责任导师负责制。
2.培养计划。根据培养方案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确定培养方向,制定培养计划。对其课程学习、文献阅读、临床能力训练、教学能力训练、科研能力训练、学位论文写作等做出具体要求和安排。
3.教学安排。课程学习主要集中于第一学期。临床实践训练集中在第二学期至第四学期,分两阶段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采用全科轮转与专科方向相结合的临床护理训练模式。总护理实践时间为12个月。
4.科研工作。按照《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要求,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实际,完成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期间,以第一作者在统计源期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含病例分析报告、文献综述等)。
5.教学工作。参加临床带教与本科护生教学实践。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的课程设置以提高综合素质和临床技能为核心,通过理论授课、自学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通过参加科研活动,提高研究能力;通过临床实践工作,提高临床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整个培养过程与专科护士培训要求相结合。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总学分为34学分(其中实践环节10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下表。
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学 位 课 程
|
M999Z020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
2 |
32 |
1秋 |
公共基础课 |
M999Z003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6 |
1春 |
M999Z004 |
英语 |
3 |
48 |
1秋 |
M24Z001 |
高级护理实践* |
3 |
48 |
1秋 |
学科基础课 按研究方向选修4学分,“*”必选 |
M24Z002 |
中医护理学 |
1 |
16 |
1秋 |
M24Z003 |
急危重症护理学 |
1 |
16 |
1秋 |
M24Z004 |
社区老年护理 |
1 |
16 |
1秋 |
M24Z005 |
高级健康评估 |
2 |
32 |
1秋 |
专业基础课 |
M24Z006 |
高级病理生理学 |
2 |
32 |
1秋 |
M24Z007 |
循证护理实践 |
2 |
32 |
1秋 |
M24Z008 |
医学统计学 |
2 |
32 |
1秋 |
小计 |
18 |
|
|
|
选 修 课 程 |
M999X016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必选) |
2 |
32 |
春秋季 |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选修课程≥6学分, |
M24Z009 |
SCI论文写作(必选) |
2 |
32 |
1秋 |
M24Z010 |
护理科研 |
2 |
32 |
1秋 |
M24Z011 |
高级护理药理学 |
2 |
32 |
1秋 |
M24Z012 |
高级统计方法 |
2 |
32 |
1秋 |
小计 |
≥6 |
|
|
|
补修 课程 |
17233011 |
护理伦理学 |
1 |
16 |
1春 |
不计入 总学分 |
17233012 |
护理心理学 |
1 |
16 |
1春 |
21243001 |
健康评估 |
3.5 |
56 |
1秋 |
实践 环节 |
M24Z013 |
临床技能与临床思维 |
10 |
12个月 |
2-4 |
必修 |
总学分 |
≥34 |
六、专业实践
根据本培养方案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入学三个月内,导师应与学生共同制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训计划。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参与科技竞赛、科研实践及科研创新等活动;培养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的能力。实践环节的考核工作要求在答辩前完成。
(1)临床实践能力训练时间:学生参加临床护理实践的时间为12个月,其中与培养方向直接相关的轮转科室轮转时间为9个月,与培养方向有关的其他轮转科室不少于3个(见临床实践能力基本要求表)。
(2)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基本内容:临床能力训练主要培养研究生掌握与该专科方向有关的护理理论和技能、护理评估能力、临床分析和决策能力、独立解决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处理专科疑难问题的能力、临床沟通能力、专业咨询能力、护理管理和专业发展能力等。
(3)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基本要求:
研究方向 |
实践科室 |
时间(月) |
要求 |
中医康复护理 |
中医心内科* |
2 |
掌握各专科典型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每个专科要求在老师指导下,分管2个床位,负责病人的全程护理工作;参加专科所有的“三级医生医疗查房”;参加所有的“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会诊”。 |
中医消化科* |
2 |
中医肿瘤科* |
2 |
中医内分泌科 |
2 |
中医老年科 |
2 |
老年康复科 |
2 |
急危重症护理 |
重症医学科* |
2 |
掌握各专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病人各种管道护理、监测治疗仪器的应用、重症病人的监护技能及抢救技能等。每个专科要求在老师指导下,分管2个床位,负责病人的全程护理工作;参加专科所有的“三级医生医疗查房”;参加所有的“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会诊”。 |
急诊ICU* |
2 |
心脏ICU* |
2 |
神经内科ICU* |
2 |
大内科 |
1 |
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轮转各三周,肾内科两周;普通外科,骨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轮转各两周,要求掌握各专科典型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分别负责专科1个以上病人的全程护理工作;参加三级医生医疗查房≥2次;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会诊≥2次。 |
大外科 |
1 |
麻醉科 |
1 |
熟悉常见麻醉种类、麻醉前准备及术中监测管理。 |
心电图 |
1 |
熟悉常见异常心电图分析。 |
社区老年护理 |
社区* |
2 |
有参与社区护理工作的完整记录;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普查≥3次;建立或完善完整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3份,并对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参与社区家庭访视≥3次 |
养老院* |
2 |
参与养老服务,包括常规护理、特色服务、组织活动;参与养老院的日常管理,包括档案管理、完善巡查及登记制度、员工及后勤保障管理。 |
大内科 |
2 |
心脏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各1个月;普通外科,骨外科,神经外科轮转各1个月,掌握各专科典型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分别负责专科2个以上病人的全程护理工作;参加三级医生医疗查房≥3次;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会诊≥3次。 |
大外科 |
2 |
急诊 |
2 |
掌握危重病人各种管道护理、监测治疗仪器的应用、重症病人的监护技能及抢救技能等。要求在老师指导下,分管2个床位,负责病人的全程护理工作;参加专科所有的“三级医生医疗查房”;参加所有的“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会诊”。 |
老年科* |
1 |
掌握各专科典型常见病的观察及护理。分别负责专科1个以上病人的全程护理工作;参加三级医生医疗查房≥1次;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护理会诊≥1次。 |
康复科* |
1 |
备注:与培养方向直接相关的轮转科室用*标识
(4)临床实践能力考核:考核将围绕临床培训内容及培训目标进行,包括
过程实践考核、中期实践考核和终末实践考核。
过程实践考核:研究生应根据各专科培养方向具体培养细则的规定,完成各专科的轮转工作量和质量要求,能书写分管病人的完整护理病历,记录各项学习内容。出科时以护理查房和现场病例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成员由临床指导老师在内的3~5位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组成。考核成绩 ≥ 75分为合格,考核不合格者应适当延长该科室的轮转时间并进行补考。
中期实践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中期实践考核,实行“以案例为中心的多站点考核”方式,各考核站点任务能够全面涵盖研究生应掌握的临床实践能力,并突出各考生的专科方向,达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能力同时考察的考核要求。
终末实践考核:毕业综合考核时间安排在临床能力训练结束后,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模式。考核小组由3~5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护理学专家组成,其中应包括第一责任导师、实践基地导师、临床指导老师,组长必须由具有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专家担任。考核小组根据各专科培养方向的具体要求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OSCE站点的设置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流程设置5个考试站点。第一考站为护理评估,主要包括护理病史的采集及身体、社会、心理的评估;第二考站为病例资料整理,主要是对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完成病历的书写;第三考站为护理诊断,主要是根据病例和整理的资料提出护理诊断;第四考站为基础护理操作,针对提出的护理诊断进行一项相关基础护理操作;第五考站为专科护理操作,根据病例进行一项专科护理操作。考核成绩 ≥ 75分为合格,考核不合格者不能申请论文答辩,应继续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半年或一年后重新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5)教学能力基本要求及考核:参与教学查房;独立小讲课≥3次;参与基
础护理操作带教或临床见习带教40学时。临床轮转结束后,由第一责任导师所在教研室组织开展考核,考核成绩 ≥ 75分为合格。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按学校要求撰写,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研究生从事学位论文工作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晰,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表明研究生已经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40篇;学位论文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学科前沿,选题与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论文应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论文字数在2万字以上。
八、论文评审与答辩
为了做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学校对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采取双盲评审制度。具体做法如下:
1、抽检方式: 分为学校抽检和学院抽检两类,学校抽检由研究生处组织,抽中论文由研究生处统一送校外专家进行双盲评审;学院抽检由学院组织,抽中论文由学院送专家进行双盲评审。
2、抽检比例:学校按专业学位种类(领域)随机抽检,抽中学位论文送审 1 份;学院抽检比例为100%。
3、时间安排:每年组织两次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学校抽检和学院抽检日期由研究生处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工作安排确定。
4、论文提交:申请答辩的研究生应在抽检日期前完成学位论文。明确双盲评审学位论文的作者应提交盲审格式学位论文的 Word 文档。盲审格式学位论文不得在封面、页眉、致谢、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作者自述以及其他地方出现作者或导师姓名。
5、结果处理
学位论文评审分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修改后重审和不同意答辩 4 种结果。不同评审结果的处理方式为:(1)同意答辩:可以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修改后答辩:必须对评阅人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并修改相应内容,修改论文经所在一级学科学位点负责人认可(若无一级学科学位点,须经所在二级学科学位点负责人认可)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3)修改后重审:在下一次论文答辩申请前提交修改后的论文,修改论文经所在一级学科学位点负责人认可(若无一级学科学位点,须经所在二级学科学位点负责人认可)后,由学校重新组织双盲评审;(4)不同意答辩:作者对论文进行彻底修改,原则上 1 年后重新提交,由学校重新组织双盲评审。学院抽检评审结束后,抽检成绩汇总报研究生处。一般应在双盲评审结束后进行论文答辩。如需提前答辩,学院需向研究生处提出书面申请,得到批准后才能进行。学生若未能按时提交学校抽检或学院抽检的学位论文,将延期到下一次论文答辩申请前提交论文,由学校重新组织双盲评审。
九、学位授予
研究生按要求修完我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发表了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临床实践、社区实践和教学实践考核合格;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通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经答辩委员会及护理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扬州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授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十、编写成员
郑英、龚卫娟、刘永兵、张瑜、廖月霞、祝娉婷、袁媛*、胡艺*、陈玉瑛*。